快捷搜索:

“熔炉”还是“反熔炉”

“熔炉”还是“反熔炉”

  “没有什么比疫情下的生与死更能体现美国人的肤色差异。”英国《金融时报》如此感叹。就在大选即将开始之前,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传出的枪声再次引发抗议和骚乱,让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顽疾无处遁形。

  有人直言,有“大熔炉”之称的美国,如今正频频陷入“反熔炉”境地。在2020这个大选年,以“弗洛伊德之死”等事件为标志,美国的种族主义暗流和反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波澜起伏。

  随着近代以来大量移民涌入,截至目前美国社会形成了白人约占总人口70%、其他人种约占30%的人口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熔炉”都是一个让许多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概念。他们坚信,美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聚合了多个种族、民族、语言和宗教等的文明与文化,其凝聚力也因文化多元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得以增强。

  学界对于美国“熔炉”说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用户登录的asp代码是什么。通常认为,其发端于18世纪至19世纪之间。当时人们之所以将“熔炉”与美国联系起来,意在强调移民至美国、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在尊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既有的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得“众人”彼此融合成为“新的美国人”。

  “熔炉”一词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术语,则始于1909年英国犹太戏剧家伊斯雷尔·赞格威尔创作的同名剧本,该剧在百老汇成功上演。其中那句著名的台词——“美国是上帝的坩埚,一个伟大的熔炉。在这里,欧洲所有的种族都被熔化……”一时间风靡美国社会。

  可见,理念上的“熔炉”是具有相当包容性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犹太文化等相关族裔文化可在其中交汇、融合。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和《平权法案》的出台,其立国文书《独立宣言》中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开始获得制度保障。

  6月30日,一名打扮成“蜘蛛侠”的抗议者在美国纽约市政厅附近手举写有“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标语

  事实上,种族歧视从法律层面被消除后,美国现实中的族裔不平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社会的不同领域。“熔炉”的“文化包容性”长期被质疑,其“族裔排他性”特征和同化本质不时受到批判。受经济和文化地位,以及种族、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包括黑人在内的有色人种,被长期排斥在白人主导的“熔炉”之外。

  移民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一直被视为冲击美国社会“国民特性”的推手。美国虽然是公认的移民国家,但在其200多年历史的大半时段,对于外来移民所持姿态难言友好。

  美国人在18世纪末开始使用的英文——移民(immigrant),最初是用于区别“定居者”(早期至北美大陆拓居的殖民者及其后裔)和“外来者”。前者的移居行为被视为群体建立新社会的实践,后者的移居行为则被视为个体适应新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动作。前者吸收后者带来的异质文化,被认定会造成既有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休克”。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明确提出,“界定美国国家特性的盎格鲁-新教文化,正在面临多元文化主义盛行、拉美移民涌入、超国家认同兴起等带来的挑战。”

  从相关理念出发,在以欧洲裔白人为国民主体、以新教信仰为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所谓“熔炉”是以白人占据主导地位为前提的。虽然美国的立法者和决策者不断通过颁布法律,推出机制改革举措,增加外来移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提升社会流动性等,来增强美国社会承受多元文化挑战的能力,但“熔炉”的现实本质仅体现为同化而非多族裔的共存共荣。

  以白人新教徒(WASP)为核心的美国利益集团,在其国家建构中遵循“合众而一”原则,其诉求也在于将异质文化融入盎格鲁-撒克逊特性而非多元文化所主导的美国历史叙事中。

  从表象上看,美国的“熔炉”没有明显的族裔壁垒,少数裔在商业、教育、医疗、科研甚至政府和军队等部门中都可进入高层任职,但实际生活中,“外来移民”通常只能选择接受不同程度被同化的现实。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基本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即使在1960年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时,福特汽车公司在移民工培训班中所设置的培训项目(包括组织培训人员参加将祖居国服装换作西装的表演等),都凸显出同化的目的。

  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近年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同性别美国人递交相同简历求职时,其名字若体现的是白人文化,则比名字体现黑人文化的大约多出50%的面试机会。

  “熔炉”同化本质的长期延续,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社会长期奉行的“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理念。在这一理念驱动下,排外主义、种族歧视等均被视为敌视某一或某几个族群的依据或价值体系。2013年以来出现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等运动和事件,可谓“熔炉”现实本质的逆向反映。

  有西方社会学家曾断言,在当今美国,“再也不会听到那么多关于美国是个‘大熔炉’的谈论了。这个把所有人融合在一起的陈旧观念,已被现实取代。”

  7月24日,在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最大城市波特兰的马克·奥·哈特菲尔德联邦法院外,联邦执法人员与反种族歧视抗议者对峙

  美国“熔炉”所具有的同化本质,一直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与美国建国者们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口号相悖逆的是,在制度性的同化政策被取缔后,包括黑人在内的有色人种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然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其在教育、收入和健康等诸多方面的现状均亟待改善。

  当今美国所奉行的民粹主义,彰显着追求文化同质性、反对既有政治秩序、反全球化等特征。近年来,随着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状况持续恶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扩大到社会和政治生活诸多领域,造成不良后果。

  于是,一些政治精英高举“美国人利益至上”的大旗,一些对社会不平等心怀不满、对经济精英失去信心的“愤怒”选民,将仇恨转向少数族裔移民甚至相关国家。民粹主义者所信奉的“白人至上”理念,不仅针对黑人,还致力于制定使白人在美国内部乃至其他地区和国家均占据主导的规则。在这种形势下,白人会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控制美国主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掌握支配少数族裔的政治权力,并不断修复其构建国家的再生机制。

  当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熔炉”裂痕不断扩大。自诩为“人权卫士”的美国,听凭“熔炉”裂痕长期存在,其制度性、结构性缺陷和“美式人权”的虚伪本质亦暴露无遗。

  美国学者托马斯·索维尔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曾断言:“肤色在决定美国人的命运方面,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美国司法体系、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以及在印第安人、亚裔、非洲裔等有色人种移民群体中长期得到印证。

  受此影响,族裔关系持续恶化、族裔仇恨犯罪不断增多、社会撕裂日益严重等问题或将在美国社会长期存在下去。那些试图用民粹主义对“民主制度”进行补充或修正的举措,以及以文化差异替代经济差异的做法,非但难以奏效,反而可能会加重美国社会收入不平等问题asp技术,持续破坏美国既有的社会与政治秩序,影响并加剧美国的政治极化态势,相关政治危机也会接踵而至。(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