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ASP——推进务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

ASP——推进务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速发展,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战略意义。进入21世纪,未来国家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因此,各国政府都在制定新的国家科技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政策,以强化国家在重大科技领域的积极作用,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近200年来世界经济史表明,现代国际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地促进各国的平衡发展。一些国家持续地快速发展,并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而另一些国家则未能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民族国家间平衡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未实现。有的国家不仅“不增长”,而且相对甚至绝对地更加贫穷了;有的国家不过能维持现状;有的国家则奋起直追。研究表明,最富有工业化国家和最贫穷的非工业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由250年前的5:1扩大到目前的400:1。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配置的跨国界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进行,导致这种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进入新世纪,实现经济赶超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

  由于当代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科技实力实际上成了决定各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说:今天知识和技能是各种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惟一胜利源泉。一个国家的技术政策就是它的工业战略,它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进行竞争。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科技发展领先地位和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又一次站在了起跑线的前端,后起国家的发展则只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进行更为艰难的追赶。由于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所有参与竞争国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新位置,使自己在新的分工中长期保持非常好的的市场前景。

  在经济史上,由技术创新引起的产业突破性发展,往往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曾经错过了第一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的工业革命机遇,中国工业化起动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200多年;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由于利用了20世纪70-80年代发生的第三技术革命,实现了经济跨越的目标,也先后进入现代增长过程。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一次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生产进入智能化过程。这种变化造成了对传统工业化模式和生产体系的全面冲击。产业的主导技术、企业的行为、市场竞争的规则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产业界将重新洗牌,各国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可能重新排序。能不能利用国际产业技术革命的时机,是中国能否获得迅速发展的又一次机遇,也是又一次大挑战。如果错过了这一次产业革命的机会,不仅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成为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赶超和实现现代化的理想,也将越发艰难。

  中国的产业发展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在中国工业化尚未处于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产业仍属“幼稚”的情况下,就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在中国传统产业尚未获得长足发展、国内市场尚有一定需求空间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中国企业技术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小的情况下,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与跨国公司进行较量;在中国产业总体盈利能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国家财力和社会投资力量并不雄厚的情况下,就必须完成双重任务: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必须紧紧盯住国际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力争形成突破,为形成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奠定基础。因此,积极选择和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是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

  选择国家关键技术,对“十五”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产业领域中,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的先进水平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特殊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很难跟上国际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更谈不上跨越式发展。

  近20年来的新技术革命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各主要产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时期。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如何选择产业技术的突破口,并实现产业技术的全方面创新,改变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这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虽然中国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但多年的发展已使中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了很大不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财政实力都大大提高,在许多产业具有跨越式发展可能性,具有选择重点发展战略性领域的基础和能力,对这一点应有充分的认识。另外,也应该注意到,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样的,选择空间也非常大,为后起国家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领域的内容都非常宽,可以获得创新的机会特别多。如果有合理的战略设计和有效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或产业环节上形成特殊竞争能力。

  (1)突出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国家关键技术是对未来科技及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技术。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选择,需要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下的系统性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国家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国际科技发展主流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等,来研究新世纪初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问题。

  (2)突出问题的宏观性、综合性。应该关注21世纪初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由国家直接关注的全局性、综合性问题。特别应高度重视能够体现技术和产业交叉、渗透性的问题,如有关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领域。这些领域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通常超出了现有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必须由国家来进行协调。

  (3)体现技术政策的阶段性和动态性。要反映国际产业技术发展与政策选择的最新进展,并把握未来产业技术变化的方向,并考虑到现阶段国家财力支持能力。在选择范围上,宜在已有的“十五”产业技术政策的基础上,在已确定的一些重点项目中,选择具有较大带动关联作用的国家层次的关键技术。

  (4)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于能够促进科技和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技术群或重大产品技术,由国家组织重点攻关;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过多干预。值得总结经验的是,有关国家重大关键性的技术政策研究,以前的五年计划也曾进行过,每次都想突出重点,但搞到后来还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各方面也不协调,也就很难发挥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国家关键技术的选择,应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技术政策的导向上体现国家的意志,集中在国家直接抓的少数关键性技术及项目上,而且是“十五”期间必须落实的。从战略上考虑,国家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大幅度投入,一是对战略产业及关键技术的投入,二是对提供公共领域技术进步的投入。

  对国家关键技术,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比较有代表的一些表述如:“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德国研技部);“对日本有90年代后期至2010年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日本经济企划厅);“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目标,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社会和谐,改善安全和卫生有重要作用的技术”(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对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培养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欧共体)。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国家关键技术在考虑到国外选择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该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充分考虑改革和发展阶段性和过程性。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特征可以作为选择国家关键技术时的参照标准。

  1.能够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国家关键性技术能够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技术,要能够大体反映未来10年技术进步方向的关键性领域。如在能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技术。

  2.能够满足大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与一些实施外向型战略的小国相比,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大国经济必须以国内需要为主,保持国内生产和技术体系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从大国产业的国际地位要求和大国经济结构目标的需要出发,许多重要产业的发展和重大技术开发是大国必须承担的。在一些重要的竞争性领域保持产业技术的领先地位,也是大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能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技术。如能够打破产业升级的技术障碍,代表产业发展方向、蕴藏巨大产业机会的技术,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中起重大作用、并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重大技术。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各国经济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随着技术进步推动的国际新分工体系的调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模和制造能力等比较优势将构成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十五”期间,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调整的机遇,加快促进我国若干成长性极好的产业部门,如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纺织等领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掌握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核心技术。

  4.国际上买不到或购买成本特别高、必须自主开发的技术。这种技术一般可称之为非交易性战略技术。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技术竞争以及技术控制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一些决定产业国际实力的关键技术,通常是市场买不来的,或技术领先国故意抬高价格,使技术引入国必须支付高昂的成本。中国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更容易受到某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因此必须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保持相对独立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asp技术。虽然产业的全球趋势日益加强,产业技术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但产业体系和产业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改变一国产业技术的国际地位,并提高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增加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威慑力,作用非常明显。

  5.需要政府进行长期持续支持、必须从现在就应该开始抓的技术。关键技术往往是需要进行持续投入,需要数年、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效。应该树立对关键性战略技术的长期支持观念。政府的持续支持是确保关键技术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国家,更需要在相对集中的领域进行持续的支持。印度的信息产业发展,从甘地时代就已确定了,多年来一直坚持。爱尔兰在信息产业上进展非常大,与政府在20年前确立信息产业战略地位以及多年来年政府持续支持分不开。中国要想在目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跨越,政府的持续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

  6.满足特殊需要(如维护国家安全及其国家利益需要)的技术。当代产业的全球竞争并不是弱化了国家因素,相反无论国际竞争以什么方式进行,国家因素总是发挥作用,并从根本上体现为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仍是技术发展的最基本战略目标。

  在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关键性技术历来受到重视,并在经济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一五”时期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60年代的“两弹一星”等,都是国家抓关键技术的重大措施。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实施的各类科技重大计划,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关键技术不仅具有新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实现国家确定的关键技术发展目标。值得思考的是,目前各主要国家在前瞻性战略技术领域的选择上,具有高度的同形性,因而奠定各国未来分工地位的科技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惟一地表现为技术选择的明智,而是谁能够更快地发动并组织起技术创新,完成向市场实现的跨越。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企业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及其创新过程如何实施,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政府应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国家关键技术创新过程,政府计划和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培育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市场需求,都成为决定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见效的大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1)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应该由重大项目带动。重大关键技术必须有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这是重大技术研发活动的落脚点,也是其必要的市场基础。一项关联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往往可以带动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技术群的整体进步。如美国6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的60年代的“两弹一星”等,都对产业技术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既要抓关键技术的选择,也要抓技术落实,即产业化项目,同时也必须抓宏观政策导向。

  (2)政府需求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新技术产业化早期往往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通过政府采购形成的有效需求对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美国实施战略任务导向政策,通过政府采购,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美国军方是高技术产业的早期需求者(如早期芯片的90%是军方购买),企业和军方联合搞技术标准,军方通过技术标准控制和支持产业发展。中国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中国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本身就有较大差距,在与国际产品的竞争中,往往不具有优势,如果再缺乏基础性市场,现阶段就无法维持简单运行,更谈不上进入具有竞争能力的成长期。因此,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积极的政府需求政策,支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特别应重视把政府可垄断的需求(如军事现代化)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供给结合起来,建立军民共融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竞争性产业领域自主技术创新与产业规模的形成。

  (3)重大关键技术能否有效实施,关键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市场实现本质上是一个组织过程。在重大技术创新上,我们有过经验和教训,如大型飞机、集成电路一直在抓,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体制上的影响较大,现在面临的仍是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在分析硅谷成功经验时,都强调了制度因素决定性意义。世界上存在许多信息产业聚集区,但只有硅谷最成功,因为硅谷具有特殊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基础,如风险投资体制、企业家精神等。而中国缺乏的正是这方面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和组织方式,即使我们找到了类似于“两弹一星”式的技术攻关领域,也难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动员和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搞出成效。应在体制上根本改变政府出资、科研机构研发,企业使用的技术创新路线,建立促使技术进步各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体制,使体现国家意旨的政府投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4)选择高效率的技术创新主体。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将以企业为中心,但首先应该清楚以什么样的企业为中心。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进展很不平衡。许多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仍处于低效运行状态,这类企业已无法有效地承担国家赋予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任务。因此,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必须由有效率的行为主体承担,由懂得市场规律、具有市场化运作经验的企业来实施。只有那些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优秀企业,拥有懂得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市场实现。另外,优秀企业还通过自己的资金配套或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关键技术领域,从总体上扩大对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投入。asp是后端语言吗asp是什么模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