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asr技术asp技术过时了吗与中福会少年宫有一段相缘旅程、相随学程、相伴携程的学员,直到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为什么在回忆时,感情会如此真挚?感受是如此甜蜜?感悟会如此深邃?

  答案就在眼前:因为这里有“最宝贵的东西”:金子般的珍贵,金色般的纯粹,金黄般的厚重;因为这里有“缔造未来”:教育的启蒙、人格的磨砺、智慧的点拨、艺术的探寻、快乐的获取……没有穷尽,也许最完美、最具体的答案在受到她抚慰和教诲而永久萦绕的每个人的心间。

  中福会少年宫,这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少年儿童开设的“幸福专列”,也是宋庆龄事业追随者为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而编织的“金色摇篮”。

  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因为未来是属于新一代的。缔造未来,就是“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是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新中国儿童教育理想的要素根基,更是中福会少年宫孜孜以求的育人宗旨。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成为“金色摇篮”最具教育意义、文化特征、人文关怀的经典;而“有儿童最宝贵的东西”,成为“金色摇篮”最富有办宫特色、育人特点、成才特征的典范。

  与新中国共命运,与少年儿童同呼吸,与美好未来相连接的“金色摇篮”,在共和国的怀抱中沐浴阳光,也经受时代变迁的风雨历练。从初创时的朝气蓬勃,动乱时的无奈停顿,改革之初的彷徨困惑,到新时期的转型重生,60年来始终心系宋庆龄的嘱托:“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科学探索,智慧实践,勇于创新,在“把”上承担社会的责任,在“最”上追求教育的效益,在“宝贵”上体现品质的高尚,在“东西”上搭准时代的脉搏,在“给予”上讲究培育的艺术,在“儿童”上秉承办宫的宗旨,成就了宋庆龄倾心的“儿童事业”,谱写了校外教育的“时代新篇”。

  他们是如何“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并让少年儿童拥有“最宝贵的东西”,让我们展开“金色摇篮”的历史画卷,一睹风采。

  中福会少年宫,永远是一个符号。永远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孩子,是“金色摇篮”的底色。保持这样的底色,是少年宫光彩的光源。

  服务少儿,是中福会少年宫的“本色”。少年宫初创,资源有限,上少年宫是一种荣耀。小时候就酷爱文艺的电影配音演员乔臻,说起终于闯进少年宫的经历,回忆说:“那时候少年宫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圣地。那嘹亮的少先队号角和整齐的鼓声,经常飞出高高的白墙,令我神往。我家离我的学校很远,但在去学校的路上,我总要借故绕道往延安路上走,即使只经过一小会儿,或是偷偷地从紧闭的雕花大铁门的门缝里张望一眼,羡慕地看看那些比我稍大一点的男孩女孩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活动的身影,也是一种很大的满足。”

  是的,据少年宫第一任主任陈维博回忆,初创时期,少年宫日常的最大容纳量为1500人左右(节日大活动除外),但上海有数十万少年儿童,供不应求。少年宫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通过学校或少先队队部,他们在使用名额时,往往将此作为鼓励手段,选派优秀少年儿童到少年宫参加活动,或者交给任务,要求参加少年宫活动的儿童回校后传达或教给同学。少年儿童一旦成为少年宫的学员,都会兴奋不已。“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是给所有的儿童。少年宫深知其理,而且随着观念的更新,面向全体的理念更成为少年宫人的文化自觉。少年宫的教育对象也经历了从“资优生”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历程,学员的选拔也从最初的“推荐制”发展到今天面向全体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的“全员制”。

  循着宋庆龄的远见卓识,“金色摇篮”努力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向未来开展教育设计。根据社会发展与儿童成长需求,少年宫扩大受众对象,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形式。从初创时“千里挑一”的“资优生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兴趣普及教育”;从早期的少儿阵地活动发展为众多系列化、品牌化的群文活动项目;从十几个培训项目发展为一百多个科技、艺术兴趣小组;从竞赛演出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档案袋评价、教学汇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与时俱进的教育设计让“金色摇篮”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美好殿堂,伴随他们七彩斑斓的童年生活。

  在“金色摇篮”里,极少数的“优等生”、“特长生”,大多数的“普通生”,甚至是常人眼中的“后进生”,都具有不同的亮色。指导员都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努力进取、发现进步、体验成功,获得成长的愉悦与自信。2002年7月,中福会少年宫28名小伙伴入选上海市申博代表团,赴法国巴黎演出。在香榭丽舍剧院,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赢得观众热烈掌声,6岁的“小钢琴家”成为全场焦点,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等贵宾争着要抱一抱这位来自中国的小姑娘,他们将小姑娘传来传去,以致演出不得不中断了几分钟。这位在申博演出中人见人爱、为中国争光的小伙伴,就是少年宫的钢琴小学员杨超君。与舞台上的光彩夺目形成反差的是,小超君刚到少年宫时,可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小淘气”,调皮起来比男孩还“猴”,可她弹起琴来自信而又有乐感,俨然一副演奏家的模样,中福会少年宫钢琴指导丁诚之老师看着忍俊不禁,觉得她是个好苗子。自从收下这个学生,丁老师就开始了系统的栽培。杨超君最大的特点是表演欲强,最大的缺点是不愿意练基本功。丁老师一边告诉她基本功的重要性,一边将指触的训练放到乐曲里进行。根据她好胜的心理,丁老师采取以赛代教、以演代教的方法,并将一些对基本功要求高的练习曲作为参赛曲目。考虑到小超君的家境,丁老师还为她申请了“小伙伴艺术团助学金”和“嘉道理奖学金”。少年宫教育的点滴积累,让杨超君逐渐从“小调皮”成长为大方得体的小淑女,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在波兰华沙,小超君受到通常艺术大师才享有的礼遇,被邀请在肖邦故居的钢琴上演奏。

  60年来,社会经济与价值观念几度变迁,但“金色摇篮”坚持给予儿童那一时代“最宝贵的东西”的宗旨不变,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转型。少年宫的前身儿童福利站,解放前为挣扎在贫苦之中的少年儿童提供饮食、衣物与简单的识字教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少年宫的主要任务变为补充学校教育,为学有余力的少年儿童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新时期,少年宫开创了众多少儿群文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能力和健全人格教育融汇其中,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在“金色摇篮”中,引导少年儿童激发兴趣,发展爱好,形成特长,始终是一条主线。兴趣小组在面对时代发展和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中不断完善,并有了各自的定位与特性:第一大类是繁荣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类兴趣小组、第二大类是工业发展背景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技术类兴趣小组、第三大类是信息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新兴兴趣小组、第四大类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兴起的综合性兴趣小组、第五大类是培养学员探究创新能力为主的兴趣小组。

  强化功能,是中福会少年宫的“作为”。“金色摇篮”在服务全体少年儿童中,拓宽天地,通过品牌辐射,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优质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扩大校外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广大的少年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和成长机会。

  于是,有了“金色摇篮”越江到“浦江”办分部的“续弦”。2005年4月,中福会少年宫与浦江镇签订合作协议,把优质校外教育资源送到了农家子弟家门口,这让即使到最近的少年宫,也得换两路车的浦江孩子激动不已。围绕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把体育作为特色,开设了跆拳道、武术等运动项目。舞蹈、跆拳道、武术等5个项目招收首批学生达300多人。一个半月后,秋季招生增加了计算机、合唱、小记者等10余个新项目,学生人数增至1000多人。

  于是,有了“金色摇篮”的“流动少年宫”送教上门、送服务上门的“新传”。1985年以来,“流动少年宫”以小伙伴科普团为主要力量,深入到上海郊县、乡村学校及社区、街道,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巡回表演活动,对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流动少年宫”还先后赴安徽金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南三亚、海口等全国老少边远地区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外教育服务活动,行程万里,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我们身边的少年宫”。受到香港中华电力(中国)有限公司主席米高·嘉道理及夫人捐赠300万元人民币资助,“中国福利会嘉道理流动少年宫”先后奔赴重庆开县、江西吉安、延安、安徽金寨、西藏、四川重庆万县库区、江西德兴市和上饶市、新疆阿克苏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帮助培训当地师资,建立活动室,组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以年均60万元的资金投入,在当地援建了少儿多媒体图书馆和青少年计算机活动中心,同时还为上海和海南地区的近千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放了“小伙伴助学金”。自2003年始,“流动少年宫”又开展以在沪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为对象的“小伙伴中有我们,少年宫是我们的大家庭”——关爱儿童科技文化传播活动,至今已有5万余人次享受“送教上门”服务。

  于是有了“金色摇篮”与中小学的“宫校衔接”。2001年,小伙伴艺术团与上海市名牌学校一师附小联合组建“东方小伙伴艺术团一师附小分团”,每年艺术团有30名适龄儿童进入该校就读,这在全市是一个创举。随着这种合作模式的日益成熟,艺术团又逐渐与市三女中、延安中学、复旦附中、大同中学、建青实验学校等名校积极合作,将艺术团的优秀学员推荐入学,实行学生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条龙的教育服务。这样的联手服务,既为艺术团的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为艺术团稳定了生源、创设了更宽的专业发展空间。此后,“小伙伴”的“宫校衔接”之路越走越宽,宋庆龄幼儿园、交大附小、交大附中等学校主动要求与小伙伴艺术团签约合作,在学校成立“小伙伴艺术团培训基地”。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产生了多赢的效应。

  目前,少年宫“宫校衔接”的范围和领域扩大,艺术项目从舞蹈拓展到了合唱、钢琴等,科技项目也迈开了合作的步伐,计算机、生物环保等都建立了与学校合作发展、共赢的新模式。

  于是,有了“金色摇篮”开展远程教育的“刷新”。“视像中国”是由中福会少年宫和香港联校资讯科技学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远程视像教学室”项目,正式启动于2004年。沪港网上“远程视像教学室”教学活动,包括香港学生接受上海教师每周一次约一个小时的普通话培训,内容涉及学生听讲、朗读、唱歌,交谈等;上海学生则获得英语朗读、名句指导、儿歌创作等指导。目前有香港罗陈楚思中学、培基中学、圣文德小学等三十所学校与沪上的上外附中、延安中学等十所中、小学结成了网上教学的“姊妹学校”。

  于是,有了“金色摇篮”开创“网上少年宫”的“全屏”。让小朋友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少年宫“面对面”。

  于是,有了走社会化道路发展的“升级”。由宋庆龄于1955年亲手创办的小伙伴艺术团是上海市第一个儿童艺术团,也是中福会少年宫走社会化道路发展的“先行者”。“小伙伴”与珠海奥丽斯化妆品公司结缘,从“第一个吃螃蟹”尝试与企业冠名合作,到与东视携手打响品牌,再到与名校、大剧院等社会资源广泛结合……在社会化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了“大社会”。

  于是,有了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吸取的“更新”。“金色摇篮”在借鉴中实现品质的提升。这是一次富有教育高度、艺术深度和受众宽度的“跨洋合作”,通过“观念变革”、“理念分享”和“操作受用”的“桥梁”——自2011年8月起,经美中文化协会牵线,由中福会少年宫、美国全美舞蹈协会(National Dance Institute,简称NDI)、闵行区教育局携手开展,陈白桦领军人才工作室负责项目执行的“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正式启动。

  “舞向未来”,是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公益性舞蹈教育普及活动,目标是挖掘舞蹈的育人功能,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舞蹈中获得快乐和自信,接受彼此的差异,激发好奇心和进取精神,增强想象力、创造力等品质。同时,参与项目的学校和老师能够在活动中分享先进的文化教育成果,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2012年1月,“舞向未来”项目组在上海市闵行区选拔试点学校,确定交大二附中、交大附小作为首批实验基地,90个学生、10多位教师参与。直到现在,“舞向未来”在闵行区成燎原之势,18所学校的37名艺术教师参与专题培训,8所学校的1200余名学生参加相关课程学习。

  在“舞向未来”中,舞蹈融入了音乐、体育、创意等各种“元素”;舞蹈激发了自信、激奋、快乐等各种“情愫”;舞蹈产生了合作、智慧、勇敢等各种“品质”。在这里,舞蹈,已不是单一的艺术品种;舞蹈,也不是少数人的特长演绎;舞蹈,更不是拖累的谋私利器。

  和着美国钢琴教师即兴弹奏出的节拍,交大附小四年级(5)班林政,上第一堂课就从生涩紧张到流畅自如。这位安徽来的孩子父母在吴泾打工,二年级从农民工子女学校转入交大附小:“学校条件很好,每周一节形体课。第一次学跳舞,我发现也能行!”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说,让包括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内的全体学生得到优质教育,一直是区委、区政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提升学生包括艺术在内的综合素质,更是各类学校办学的宗旨所在。把中福会少年宫优质资源和国外舞蹈教育引入区域,能对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产生正能量、高价值。虹桥中心小学刘梦禹老师认为“‘舞向未来’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的核心目标不是教孩子几个舞蹈,而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又是一次模式的创新。由市教委主管、中福会少年宫组建的上海学生合唱团于2012年成立后,便在外滩源(原联合教堂)举行了一场名为《漫游聆听地球之声》的专场音乐会。一开场,孩子们就走到观众席间,围站一圈,在合唱团首任艺术总监史蒂文·李克的指挥下,唱起了无伴奏歌曲《放飞梦想》。如天籁般纯净明亮的童声,形成独有的回声和混响,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了空谷翠山之间。演出结束后,市领导韩正,殷一璀上台与合唱团成员一起合影。韩正搂着孩子们的肩膀,称赞说:“你们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生合唱团。”经过选拔入选的合唱团近90名团员,都具有一定的基础。2012年11月,受市教委委托,中福会少年宫负责组织的“上海学生合唱联盟”正式成立,全市10所高校、23所中学、17所小学和15家青少年活动中心首批成为联盟单位。“合唱联盟”成立后,举办专业学习培训、艺术观摩活动、“大师班”、交流演出,促进全市青少年合唱团队的交流和提高。尤其是澳大利亚著名指挥家、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史蒂芬·李克来到中福会少年宫,开设“大师班”现场为沪上高校、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指导,让人耳目一新。

  中福会少年宫,永远是一种标志。永远育人为本,引导每一位孩子,是“金色摇篮”的基色。保持这样的基色,才能发挥少年宫的功能。

  “金色摇篮”在校外活动中开展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教育,是一以贯之的教育传统。策划组织的一系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活动,在少儿中印象深刻。1960年代,中福会少年宫邀请刘胡兰烈士的母亲、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登山队员、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以及上海各条战线上的红旗手与少年儿童见面、座谈。1963年,中福会少年宫还邀请雷锋生前的战友为少先队员讲述雷锋的先进事迹,并和孩子们一起在草坪上栽下一松一柳。

  改革开放后,中福会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带领少年儿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以及祖国建设发展。举办了“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国情教育展览”、“中华文明五千年图片展”、“美哉中华大型美术摄影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系列考察活动等。

  2009年起开展的“红色经典导读”大型活动,是中福会少年宫进入21世纪开展的大型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节点,在少年宫设立“东方讲坛”宣讲点,面向全市基层学校,邀请于漪等知名专家举办一系列导读讲座。与此同时,通过网上少年宫,根据红色故事开发趣味电子游戏,让少年儿童扮演小英雄,在“闯关”中体验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民族大义。此外,还邀请“重走长征路”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与少年儿童对话,开展“文化遗址寻访”系列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开展民族文化传统主题游园会,让少年儿童在快乐游戏中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中福会少年宫民族民间舞、民乐、书法、国画、剪纸等兴趣小组,都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孩子技能技巧,更注重“术”之后的“道”与“魂”,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每一个舞蹈、每一首乐曲、每一次临摹,教师都从背景讲起,让学员理解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再学技巧。

  熟知的人都知道,小伙伴艺术团有一个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的经典节目——舞蹈《中国风》。触发创作《中国风》的灵感,源于陈白桦和孩子们的一次交谈。她发现,有些孩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有多大,有多少民族,有些孩子包括家长甚至认为民族舞不跟潮流,又土又俗。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更多地了解祖国,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她酝酿形成了民族民间舞大联跳的创意,以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在音乐上大胆采用了现代配器手法,《中国风》不仅一扫大联跳惯常的沉闷之气,而且将时尚动感和民族特色结合得天衣无缝,整个舞蹈既充满鲜明活泼的民族特色,也洋溢着清新明快的现代气息。

  学跳舞蹈《中国风》,对孩子们来说宛如学习生动精彩的“国家人文地理”。新疆、蒙古、云南、西藏……每个民族独特的服饰、特有的舞蹈语汇和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是一本“教科书”,孩子们通过爱上跳《中国风》,更加热爱祖国,产生了把“中国风”展示给世界的热切愿望。

  1989年至今,“小伙伴”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中国风》跳了一年又一年,不仅成为学习民族舞蹈的经典,而且成为培育爱国情怀的传统,这样的“国家人文地理”课一次次地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也屡屡打动观众。《中国风》还成为国外演出的经典节目。孩子从获得的雷鸣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国的力量。

  从展现孩子沐浴党的阳光茁壮成长的《金葵花》,到激励孩子树立理想、承担责任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从推崇助人为乐之风的《风雪小红花》,到启迪孩子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伟大的《好老爸,顶呱呱》;从告诫孩子不要骄傲自大的《苹果娃娃》,到歌颂少女宋庆龄博爱善良的《心曲》;从引导孩子关注世博、参与世博的《童心向往2010》,到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爱的翅膀》……就这样,陈白桦带领大家创作一批批少儿艺术作品,并和团队以生动、直观,且深受少儿喜爱的形式,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向少年儿童诠释着“爱国”、“责任”等涵义,达到“示理”、“怡情”、“树人”的教育目的。

  所有从“金色摇篮”起步,后来成名的学员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做人的点拨”,这是他们的最强烈的共同感受。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曾是少年宫声乐小组组员。“回顾我在少年宫学习唱歌的六个春夏秋冬,我想,在少年宫,在大理石大厦二楼的合唱室,在那排有点摇晃的木质站台上,面对着少年宫所有关心我的指导员和同学,我所学到的,又岂止是唱歌的技巧;我所学到的,还包括怎样在舞台上克服恐惧,战胜自我,以及怎样在生活中磨练斗志、学会做人。合唱指导在听了我的试唱后兴奋地说,我的声音具有天然美声的特点,一定要通过专业化的训练把我培养成才。但当时我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怯场,对此,合唱指导就让我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担任领唱、独唱的角色。令我终生难忘的是,第一次担任独唱的我害怕得几乎不行,连合唱站台也似乎比往常摇晃得更加厉害。但望着合唱指导信任而又期盼的眼神,我终于坚持着唱完了独唱……可以说,这是我一生当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独唱’。它不仅扫除了我的怯场心理,而且还给了我做人的启示:坚持就能成功,而坚持本身,则是整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包括自己的意志、毅力。”应该说,这是“金色摇篮”给予她的弟子们最珍贵的东西啊!

  在少年宫,老师坚持公平、公正,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而“平等”的教育正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排演节目时,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主角,也都有机会做配角。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角色替换,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意义重大。在对待主角与配角的问题上,现供职强生(Johnson&Johnson)公司市场部的方玮深有感触。那次到美国出访演出,因为要担任不少节目的主角,沉浸在无比自喜中的她,在出访前彩排中的表现却很糟糕:凡担当主角的节目都倾力倾为,其他节目却草草敷衍。方玮记得,彩排一结束,陈指导就找她谈话了,说的话刻骨铭心。陈指导向方玮谈起了“艺德”。她说,艺术要进步还需要艺德的支撑,人不能只用肢体去舞,更要用心去舞。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需要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更要用心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即使在舞台的边缘,甚至最远的角落”。事后,方玮在一封给陈指导的信中这样写道:“您的话让我在迷糊中清醒,认识到做人的线年代老团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对于“主角与配角”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人生感悟。1959年到1964年,张济顺在“小伙伴艺术团”度过了5年幸福时光,参加过许多小话剧的演出,如《某某某同志》、《英雄小八路》、《最后一颗手榴弹》等;担任过许多次集会、庆祝活动的“小主席”,尤其在第2届“上海之春”参演节目《公鸡会生蛋吗?》里扮演的“黑母鸡”一角,留在了“小伙伴艺术团”的“团史”中。只要一提起首演时糊里糊涂丢了鸡蛋的“黑母鸡”,大家都能回想起孩童时代的张济顺来。其实,“黑母鸡”并不是剧中的主角,只有一个唱段,出场很少。之所以能给人这么深刻的印象,在于这个剧本和角色本身的成功。倒是当时的张济顺,差一点辜负了这个角色。刚接受任务时,尽管宫领导和指导员一再强调每个角色的重要性,然而少年气盛的她并没有把这个“小角色”放在眼里,心想,几句唱词和一小段舞蹈不用五分钟就能学会。头几次排练,她根本心不在焉,指导员对“黑母鸡”角色的分析和要求,都没有认真去领会。整个排练,因为她这个配角的不到位,害得乐队的叔叔阿姨一遍遍地重复,主角们跟着配角一遍遍重来。指导员非常着急,以为张济顺是不适应大乐队,所以仍然非常耐心地辅导,一遍又一遍……当时的张济顺真难过极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勇气把造成这个局面的真正原因告诉指导员,只是默默地在心里认了错,而加倍努力地投入以后的每一次排练,不放过每一个音符,每一招、每一势。从那时起,她不仅认识了“配角”的作用,还懂得了只有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一种观念也在她的心中逐步树立;拒绝平庸,不拒绝平凡;拒绝小视,不拒绝小事。1984年,在王颂赞老师带领下,代表少年宫计算机活动中心的所有学员参加“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览,并向邓小平爷爷演示自己设计编制的“机器会唱歌”等程序的李劲,当场聆听邓小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十分激动。他说:“在少年宫4年中,我学会了与计算机打‘交道’,也学会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方法以及养成了做事情一丝不苟的习惯。更有益的是,在这里与学校相辅相成,培养了我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品质:学会了能够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学习;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学会了怎样与人协作去挑战一个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少年宫一直对学员渗透这样一种观念,“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大浪。同样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才能更好地生存成长。”小伙伴艺术团的新老团员,谈起集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总是滔滔不绝。曾在第31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的老团员徐丹青回忆说:“‘小伙伴艺术团’有个传统,每次演出前,上场的所有演员一定会彼此紧紧握手,齐声喊‘加油’。一声‘加油’,帮助胆怯的人增强了信心;一声‘加油’,让彼此心心相印,齐心协力。”这一声“加油”,让小伙伴们在懵懵懂懂的幼儿期,就开始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很多小团员的心中,艺术团就是第二个家,每个成员都很珍惜这个“家”的荣誉,愿意尽己所能建设这个“家”。孙俪,著名影视演员,1992年—1997年在少年宫学舞蹈。生活中的孙俪,待人平等,“谢谢”挂在嘴边,这得益于在少年宫的学习。她记得陈指导为了让“小伙伴”学会文明礼貌,一遍一遍重复微笑、点头、行注目礼……在演出的休息室,陈指导带着孩子们排队领盒饭,工作人员每发一盒,她就说一声“谢谢”。千百句示范之后,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谢谢”二字,更是感恩之心,待人之道。她在陈指导真诚、礼貌待人的耳闻目染下,学会了很多,如礼貌谦逊、认真执着、精益求精,还有一颗感恩的心。2003年10月,在少年宫50周年庆典“金色的摇篮”演出晚会上,孙俪面对着全场观众表达了自己对少年宫的感激之情:“感谢少年宫的教育培养,少年宫不仅教会了我跳舞,还给了我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出国演出……是少年宫的老师引导我健康成长,少年宫的老师是我毕生的楷模。”

  在谈到少年宫人格塑造这个话题时,少年宫戏剧小组组员,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说出了学员们的心里话:“自豪、自信、自尊、自强,是少年宫激发了我们渴望成功和超越常人的内驱力,也给了我们新的视野、智慧、胆略、才干和友谊。”围棋组学员,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三次蝉联全国女子围棋冠军的杨晖说:“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我总是想着少年宫那绿色的大门,乳白色的大楼,因为我在那里不光认识了围棋,而且懂得了干事业需要坚持不懈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曾被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为“跳舞跳进哈佛的神奇女孩”的常帅,在少年宫跳了12年舞蹈,在训练、演出、竞赛中提升综合素养并赢得人们肯定,参与的节目获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一等奖。“她非常活泼、非常外向。她还是一个喜欢跳舞的学生。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哈佛大学非常看重的品质”,哈佛大学面试官给予充分肯定,并于2010年提前录取她。

  2013年5月17日,在《成长的摇篮——中福会少年宫美术教育60年回眸美术指导虞子骏师生作品集》首发仪式上,老组员徐纯中回忆说,“虞指导经常讲‘画品如人品,人无品,则画无品;人不正,则画必邪’”。虞指导以忘我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同行和孩子们的尊重。金亚秋,曾经的少年宫绘画学员,如今成为了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少年宫的学习经历,他认为,“绘画交给你的不仅是画画的技巧,更是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万物的文化修养。它会在你人生每一个进步中闪光。”蒋明,现任美国史带金融财团公司战略伙伴集团高级商务顾问,他说,“中福会少年宫美术组,不仅在人生成长的最基础阶段授予了美术的技艺、审美的哲理,更为大视野的国际观奠定了一生受用的坚实基础。”

  “申请美国高中时,在少年宫的故事是我申请论文中的主干”,现为美国美林投资银行职员的应天红在《我成长里程的原点》中写道:“少年宫对一个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她不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外交家及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而且赋予一个人设计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与潜能,我的成长历程就是经少年宫这一原点不断延伸的。”

  俞进学是1955年参加少年宫船模小组的。作为船民的儿子,俞进学很小就曾幻想过用机动船代替木帆船,以改善船民的生活劳动条件。1957年,周总理视察少年宫,面对潜水艇模型时,对孩子们说:“我国的海岸线很长,潜水艇能保卫祖国的海洋,你们现在做小船,将来造大船。”总理的殷切期望,坚定了俞进学献身祖国海防和造船事业的决心。大学毕业后的俞进学进入航空研究院所属研究所,从事水上飞机船体外形的设计和水性能的研究工作。因其在少年宫亲手画过一些船体图,又在大学系统学了船体制图和设计,他设计的船体外形,交工厂生产画模线(造船叫放样)时,其精确程度使得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非常满意,称赞说:“用苏联拟生产图纸来画模线毫米,你的试生产图,光顺偏差也没超过3毫米。”

  失败是成功之母。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但这种创造力往往源于永不言败、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因此,在少年宫计算机教学中,指导老师们会有意识地给学员们创造失败条件,让他们尝试失败,从失败中寻找新的目标。只有在逆境中培养起来的科学精神,才是不可磨灭的。李万均在1991年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竞赛“LOGO语言”竞赛的一等奖,但在挑战1992年“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中却失败了,甚至连上海的选拔赛都没有入围。当时他有些沮丧,但在指导员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又开始参加了“奥林匹克选拔赛”,虽然取得了上海赛区的第三名和全国赛区的第六名,但因为国家队的人数是4名,他再次无缘入围国际比赛。从北京回来后,在指导员的帮助下,他认真思索自身问题,总结教训,很快就重拾信心,获得参加1994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选拔赛的机会,还夺得了全国第一名,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李万均大学毕业后被全球著名的微软(中国)公司录取。在进入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他发现公司的“员工考核表”、“业绩表”等都是美国公司过来的,是一个月一次的报表,只有到月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及同事做得怎么样,在整个团队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微软的员工有3000多名,每个同事之间工作都有竞争,如何激励员工,包括激励自己不断地攀登,了解自己和同伴们的工作进度呢?李万均又按照自己以前的EXCEL表格,引入当时最先进的ASP动态网页设计的技术,设计了一个《日报表》。时任微软总裁唐骏偶然间看见李万均的《日报表》,当即决定把这个报表发给所有员工使用,在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内,微软研究院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8%。随后李万均又对这个表格进行了修改完善,两个月后,他的这份报表被传到了美国,美国的微软研究院也采用了这份报表。

  美国游戏产业公认的电子游戏先锋人才,被华人媒体誉为“享誉世界的华人游戏制作人”的陈星汉,10岁开始在计算机活动中心学习信息技术。陈星汉的创业故事被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福克斯》等著名媒体多次报道。谈起编程,陈星汉再次提到了王指导对他的“因势利导”。那时的他对编程始终提不起兴趣,在计算机班的成绩也处于中下游。“循环”和“递归”这两个基础概念,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上课时,看着写在黑板上的抽象空洞的编程语言,他满脑子想的还是以前在绘画班上看到的那些妙趣横生的线条和色彩。王指导知道编程学习很枯燥,为了调动学员们的兴趣,频频使出“妙招”。有一次他要求大家用最简短的代码完成一个编程,虽然不太难,但是为了“最短”,很多学生主动自学了不少命令与函数,试用多种创造性的方法优化程序,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路。作业圆满完成了,大家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也浓了一层。在取得计算机方面突出成绩的同时,陈星汉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另一个兴趣,美术和对艺术的追求。王指导提出,孩子喜欢美术,就让他腾出时间去旁听美术鉴赏课程。按照常理,对于这种天资聪颖的孩子,老师会全力挖掘他们的天赋和潜力,但王指导却在实践中允许他“心有旁骛”,只要求“八九不离十”:与其100%甚至120%地投入去追求极致的成绩,不如腾出20%的精力去发展另外的爱好,一来避免让过度学习造成负担,二来玩别的东西时说不定另辟天地,收获惊喜。

  中福会少年宫,永远是一种力量。永远师资为重,提升教育水平,是“金色摇篮”的本色。浓郁这样的本色,才能造福少年儿童的一生。

  在中福会少年宫,有一批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忠诚的宋庆龄事业的追随者,是“金色摇篮”不断走向辉煌的根本原因。

  少年宫历届领导将人才的建设放到了最突出的位置,从长远着眼,从身边做起,让这支队伍永远充满朝气和活力。

  设立100万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从2002年起,中福会少年宫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并且每年有所增长。并从2010年开始每年从自有收入中划拨1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从组织、团队、个人三个层面加强队伍建设和培养。

  实施职业生涯领航计划。中福会少年宫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借鉴国外教师职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设立专门课题,研究少年宫指导员专业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最终初步形成了中福会少年宫指导员职业生涯领航计划。这种模式根据新指导员、初级指导员、中级指导员、高级指导员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中的不同需求,并依照这些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不同改进要求,制定了分阶培训的目标。它将教师分成五个职业生涯阶段:(1)新手(Novice)指导员、(2)熟练新手(Advanced Beginer)指导员、(3)胜任(Competent)型指导员、(4)业务精干(Proficient)型指导员、(5)专家(Expert)型指导员。在培训路径上也采取分层分类的办法。

  实施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在上海校外教育系统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师培训方法——教研组活动。中福会少年宫有效利用专业联动,逐渐形成一种从基础到高端、由点及面的系统的研修模式。如基础教研:开展宫级专业教研;横向教研:建设跨专业“指导员沙龙”;纵向教研:推进“青蓝工程”;高端教研:开展行动研究。

  实施专业发展突破计划。通过制度创新搭建平台帮助指导员实现自我突破。如青年教师大比武、轮岗制、见习主任制、名师工作室。中福会少年宫现有两大名师,一位是上海市领军人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津贴、中福会少年宫主任陈白桦;另一位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级教师王颂赞,邓小平于1984年观看其指导的学生表演计算机,并发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为了进一步加快少年宫人才培养和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这两位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少年宫特别成立“陈白桦领军人才工作室”和“王颂赞特级教师工作室”。

  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年轻的副团长姜羽飞对在少年宫的学习、成长感触颇深。经过精心培养,姜羽飞已经在业务上独当一面了。2010年,她幸运地成为世博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的成员。在世界各地巨星云集的舞台上,在强大豪华的演出阵容中,中福会小伙伴艺术团赫然在列。

  在少年宫,像她这样茁壮成长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人才得到最好的集聚和培养。2006年7月,大学毕业的张烨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当一名像陈指导一样的好老师”的信念再次回到了少年宫,可是工作远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顺利。一位家长的投诉信给了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当头一棒。家长在信中指责张烨对待孩子不公平,导致他的孩子心里害怕不愿意来少年宫上舞蹈课了,责怪张烨不该歧视他的孩子。接到这封信的张烨完全懵了,她觉得有些委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和陈指导的指点,她找到了答案。初进少年宫的她太想出成绩,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让孩子尽快学会舞蹈的技能和动作,因此把舞蹈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急于求成造成过于急躁,疏忽了个别孩子的感受。舞蹈老师不是单一的传授技术的工匠,更应该是塑造孩子人格、净化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于是她把自己的认识带入教学中,效果果然不同。她发现课堂气氛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和家长的沟通也不再那么艰难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她还收到了一个家长的表扬信,反映孩子在老师亲切的鼓励下信心倍增,越来越喜欢舞蹈了。

  在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扶持下,一批专业人才迭出。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陈敏说:“在少年宫的支持下,我得以重返校园,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这三年时间的‘回炉再造’,让我体验到了和全日制学习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更有目标、更有动力、更侧重需求。学业圆满完成也让我对这份‘缔造未来’的事业更加自信——我要努力成为出色‘小伙伴’背后的‘大伙伴’。”

  中福会少年宫,永远是一个窗口。永远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是“金色摇篮”的彩色。增加这样的彩色,才能璀璨少年宫的形象。

  2008年1月28日,中福会少年宫主任、小伙伴艺术团团长陈白桦和学员代表李蒙初,随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走进美国白宫,领取了由劳拉·布什颁发的“站得更高”奖。“小伙伴”艺术团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机构。

  当时,从劳拉·布什手中接过奖牌时,陈白桦说了声“谢谢”。而没想到的是,劳拉·布什亲切地回答道:“更应该谢谢你们。颁奖只是瞬间的过程,而服务儿童是艰辛、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感谢你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总统夫人的这番话,至今让陈白桦记忆犹新,备受鼓舞,倍感责任。

  慧眼识珠。2007年,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代表团来访时观看了“小伙伴”的精彩演出,对小伙伴艺术团“用人文艺术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塑造他们的积极人生观”,“扶贫助困”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对孩子们接受“艺术启蒙、全面人格塑造”的教育成果非常欣赏,并认为这对美国的社区青少年艺术教育也很有启发意义。

  在历次出访活动中,少年宫的小伙伴们让外国友人看到传承祖国文化,朝气蓬勃、热情友善的中国未来公民,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形象”。与此同时,在演出和交流过程中,小伙伴们在世界的另一端遥望中国,思量祖国的含义,以及作为中国人的使命。

  2004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中朝建交55周年之际,应朝鲜金日成社会主义青年同盟中央委员会的邀请,受中联部委托,小伙伴艺术团以142人的阵容赴朝鲜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演出前,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接见出访团团长、中国福利会副秘书长邹蔚和中国驻朝鲜领事馆大使时说:“2001年访问上海时,曾经看过上海小伙伴艺术团的精彩演出,此次来朝鲜访问演出,适逢朝中建交55周年和中国国庆55周年,意义不寻常,令人高兴。艺术团此次访问演出,不仅仅是进行艺术交流,还肩负着将朝中友谊在青少年手中代代相传下去的重任。”

  小伙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体现在认真完成演出任务,更体现在自发组织的“国庆”活动上。在朝演出期间,少年宫老师指导艺术团成立了临时团组织。合唱队临时团支部召集团员们在异国他乡过了一次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生活。孩子们兴奋地议论着白天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有个孩子说:“明天是10月1日,是我们的国庆节啦!”“对呀,我们应该怎么为祖国庆祝生日呢?”另一个孩子激动地说:“我们是合唱队,就用歌声来为祖国过生日吧!”

  第二天早餐时,合唱队迟迟未现身,正当大家诧异之时,孩子们悄无声息地走上台,“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优美空灵的歌声飘荡在空中,飘进每一个中国少年的心坎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小伙伴的爱国情怀在歌声中得以升华。

  有出国经历的国人常常感慨“出国更爱国”。小伙伴们在少年宫接受的教育早已内化为行动的力量。无论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伙伴们总是以自信、阳光的笑容迎接每一束投来的目光。他们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无论在机场、在酒店、还是在餐厅,都能在自己队伍里安静等待,不急不躁。无论是14人还是142人,他们都是步调一致的团队。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友爱团结,遇到困难相互扶持。他们入乡随俗,面对日本友人的点头鞠躬,他们得体地还礼;在夏威夷遇到游客热情的招呼,他们也打出当地的问候手势,大方回应:Aloha!(你好!)

  无论是受邀承担重要外事演出任务,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或艺术竞赛,还是短期学习研修活动,少年宫的孩子们都会按照老师的提醒,做有准备的“小观察员”,用眼睛寻找新信息、新知识,用心感受异国风情和文化。

  少年宫美术小学员曾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参加书画比赛、画展交流活动。面对平静湛蓝的太平洋、辉煌绚烂的卢浮宫、古朴典雅的福冈博物馆,小学员拿起画笔,席地而坐,抓紧每一分钟把眼前的美好图景勾勒出来。每次出访,少年宫其他团组的孩子用文字记录收获,书画团的孩子则用画笔描写体会。同样的活动和行程,每个孩子画下来都不一样,不同的选材,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他们用画笔表现自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外国小伙伴的友谊。

  摄影组则经常与德国、奥地利的同龄人共同参加友好画展,互访交流。出访期间,小学员们和外国老师、学生切磋摄影技艺,交流各自国家的文化风俗,并且漫步大街小巷,记录古老的城堡、美丽的雕像、悠闲的白鸽、招贴广告的创意设计等。孩子们用镜头记录了异国风景和自己的心情。

  少年宫每年都会安排计算机学员到IT产业最发达的硅谷地区游学。探视google、惠普、甲骨文等大公司的独特文化、在当地的中学上课、在美国家庭“homestay”,这些都是学员们喜爱的游学内容。

  每次出访,小伙伴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群、风景和事物,他们在新鲜、惊奇之余,也会在老师指导下做“小思想者”,带着问题比较中西差异,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各大城市,小伙伴徜徉在蓝天白云下、青草绿树间,看着松鼠、白鸽自由自在地在草地和马路上行走、觅食。孩子们惊诧于小动物对人毫不畏惧,仿佛它们就是自然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明白,大环境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但从自己做起,和爸爸妈妈一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呵护每一棵小草,就是在为改善环境做贡献。

  “金色摇篮”展开“中国形象”的翅膀飞向世界。少年宫的孩子们不仅向到访的20万名各国友好人士、近60位国家元首、政要展现传统艺术,还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小伙伴每到一处,总能得到各国友人的齐声称赞。为了促进中日关系世代友好,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小伙伴艺术团先后10多次赴日本各地演出,他们被当作友好使者的化身,处处受到高规格的隆重欢迎。1984年5月,应美国里根总统夫人南希的邀请,小伙伴艺术团到白宫演出,被美国媒体称之为“揭开了中美音乐外交的序幕”。在美期间,原定7场的演出被增加到19场,小演员们作为特邀嘉宾参观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92岁高龄的美国著名外交家阿姆斯特朗后来在会见邓小平时说:“这些小演员是中国最好的小大使”。

  1999年,小伙伴艺术团再度出访美国,18天巡演11个城市。演出结束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函件中写道:“小伙伴艺术团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这样的形式比我们做十几场报告还要强!”

  2005年,作为中菲建交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序曲,小伙伴艺术团赴马尼拉演出,能容纳15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大多来自菲律宾主流社会,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二天菲律宾《菲华日报》、《世界华人》等各大主流媒体都以整版篇幅,报道小伙伴艺术团的演出消息和剧照。

  2011、2012年春节,小伙伴艺术团受邀赴意大利参加“中国文化年”开闭幕式演出。小伙伴表演的舞蹈《快乐的嘛溜嘎》、《茉莉花》、《彩蝶飞舞》、《中国风》和独唱《妈妈》等,让意大利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丰富精深。在闭幕演出舞台所在地罗马人民广场,人山人海,“站无虚席”。一位意大利观众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让人永远有一种美的感官享受。我和家人、包括朋友越来越喜欢东方的艺术美,尤其喜欢中国孩子们欢快的表演。”小伙伴艺术团荣获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颁发的参演意大利中国文化年荣誉证书。

  这些只是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上百次外事交流和演出活动的缩影。小伙伴们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一次次用灿烂的笑容和精湛的才艺,推开世界之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国家港澳办前主任、中国福利会副主席鲁平先生说:“孩子们美丽可爱、纯真无瑕、充满意趣欢乐的表演往往起到外交官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不愧为是中国的小大使……”

  60年前,宋庆龄提出的“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因为未来是属于新一代的。”成为中福会少年宫幸福的“金色摇篮”的旗帜,辉煌的“金色事业”的指南。

  60年后,作为全国一级一类优秀少年宫、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中福会少年宫,站到了新的起点。中福会少年宫主任陈白桦及其团队表示,宋庆龄的事业是“金色事业”,作为宋庆龄事业的追随者,面对新的时代,走向新的征程,我们信心倍增,豪情满怀,开拓前行。

  中福会少年宫将继承宋庆龄事业asp技术,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承担社会历史责任,服务少年儿童成长,一定能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创造更幸福的乐园,成就更辉煌的事业!

  “金色摇篮”烙在人们心里的,是儿童的福祉,是教育的诗篇,是文化的功力,是艺术的履痕;是少年宫人金子般对使命的忠诚,金色般对儿童的赤心,金属般对事业的永恒。这是中福会少年宫永葆灿烂本色的生命所在。

  “金色摇篮”!“缔造未来”!是“金子”,是会永远闪光的!中福会少年宫这枚“金牌”,永远金灿灿的,闪烁在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心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