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详解微信小程序工程化探索之webpack实战

详解微信小程序工程化探索之webpack实战

  微信小程序因为其便捷的使用方式,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吸引了大量的使用者。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每家互联网企业都想一尝甜头,因此掌握小程序开发这一技术无疑是一名前端开发者不可或缺的技能。但小程序开发当中总有一些不便一直让开发者诟病不已,主要表现在:

  有了不少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现代的工程化技术与小程序相结合。初期在社区中查阅资料时,许多前辈都基于gulp去做了不少实践,对于小程序这种多页应用来说gulp的流式工作方式似乎更加方便。在实际的实践过后,我不太满意应用gulp这一方案,所以我转向了对webpack的实践探索。我认为选择webpack作为工程化的支持,尽管它相对gulp更难实现,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有非凡的效果,

  我们先不考虑预编译、规范等等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如何应用webpack将源代码文件夹下的文件输出到目标文件夹当中,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来创建这个工程项目:

  上图所展示的是一个最简单的小程序,它只包含app全局配置文件和一个home页面。接下来我们不管全局或是页面,我们以文件类型划分为需要待加工的js类型文件和不需要再加工可以直接拷贝的wxml、wxss、json文件。以这样的思路我们开始编写供webpack执行的配置文件,在项目根目录下创建一个build目录存放fig.js文件。

  我们了解完这些代码的实际作用之后就可以在终端中运行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ig.js命令。webpack会将源代码编译到dist文件夹中,这个文件夹中的内容就可用在开发者工具中运行、预览、上传。

  完成了最基础的webpack构建策略后,我们实现了app和home页面的转化,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解决许多的问题:

  一开始我的实现方法是写一个工具函数利用glob收集pages和components下的js文件然后生成入口对象传递给entry。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弊端:

  本着程序员应该是极度慵懒,能交给机器完成的事情绝不自己动手的信条,我开始研究新的入口生成方案。最终确定下来编写一个webpack的插件,在webpack构建的生命周期中生成入口,废话不多说上代码:

  由于webpack的plugin相关知识不在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范畴,所以我只简单的介绍一下它是如何介入webpack的工作流程中并生成入口的。(如果有兴趣想了解这些可以私信我,有时间的话可能会整理一些资料出来给大家)该插件实际做了两件事:

  现在我们将这个插件应用到之前的webpack策略中,将上面的配置更改为:(记得安装chalk replace-ext依赖)

  我们修改完策略后就可以将wxss后缀名的文件更改为less后缀名(如果你想用其他的预编译语言,可以自行修改loader),然后我们在js文件中加入import ./index.less语句就能看到样式文件正常编译生成了。样式文件能够正常的生成最大的功臣就是mini-css-extract-plugin工具包,它帮助我们转换了后缀名并且生成到目标目录中。

  环境变量的切换我们使用cross-env工具包来进行配置,我们在package.json文件中添加两句脚本命令:

  相应的我们也修改一下webpack的配置文件,将我们应用的环境也告诉webpack,这样webpack会针对环境对代码进行优化处理。

  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命令为webpack设置mode,这样也可以在项目中通过process.env.NODE_ENV访问环境变量,但是我还是推荐使用工具包,因为你可能会有多个环境uat test pre等等。

  小程序对包的大小有严格的要求,单个包的大小不能超过2M,所以我们应该对JS做进一步的优化,这有利于我们控制包的大小。我所做的优化主要针对runtime和多个入口页面之间引用的公共部分,修改配置文件为:

  webpack会将公共的部分抽离出来在dist文件夹根目录中生成common.js和manifest.js文件,这样整个项目的体积就会有明显的缩小,但是你会发现当我们运行命令是开发者工具里面项目其实是无法正常运行的,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这种优化使小程序其他的js文件丢失了对公共部分的依赖,我们对webpack配置文件做如下修改就可以解决了:

  许多读者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你不直接使用已有的框架进行开发,这些能力已经有许多框架支持了。选择框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开箱即用为开发者带来了许多便利ASP编程。但是这个选择是有利有弊的,我也对市面上的较流行框架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较为早期的腾讯的wepy、美团的mpvue,后来者居上的京东的taro、Dcloud的uni-app等,这些在应用当中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点不受我青睐:

  黑盒使我们有时很难定位问题究竟是出在自身的代码当中还是在框架的编译流程中(这让我踩了不少坑)

  围绕框架展开的可以使用的资源有限,例如UI的使用基本依赖于官方团队进行配套开发,如果没有社区也极难找到需要的资源(这一点我认为uni-app的社区做得挺不错)

  与已有的一些原生的资源无法结合,这些框架基本都是基于编译原理提供了以react或者vue为开发语言的能力,这使得原生的资源要无缝接入很难实现(假如你们公司已经积淀了一些业务组件那你会很头疼)。

  最后一点,也是我担心的最重要的一点,框架的升级速度是否能跟得上官方的迭代速度,如果滞后了已有的项目该如何处理

  以上是我对原生小程序工程化的探索,在我所在的团队中还应用了一些相关的样式规范,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具体的说,有兴趣的话可以查看我的专栏中《团队规范之样式规范实践》一文。其实还有静态资源的管理,项目的目录的补充这些细节可以依照团队的需要去完善补充。本文希望对有需要做这方面实践的团队有所帮助,如有观点不正确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望可以评论告知我。怎么用asp源码在电脑上制作网页视频教程下载安装哪里有免费asp源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